接上一回,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超市开的罚单,我们大家知道了“香蕉的农残不可以超标”这件事。本篇我们讨论,政府监管与农产品运销公司对把控农残超标风险的立场和目的有何不同?

为了方便说明农产品源头和市场监管的立场,我做了一张图。

红色是政府监管参与的部分,蓝色是农产品流通的部分。

 

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整个市场做监督抽检,倾向找出农残超标的香蕉,然后给商家点颜色表示一下:下架、开罚单、教育、发公告,“威慑”不良商家。

执法须严谨,那作为“证据”的农残超标的检测报告必须结果准确,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检测,这类检测报告费用高、出报告的周期长,强制抽检,商家有配合被监督的义务。

我们分析过“事后追责”只有对准农产品的源头,使得农民不能滥用农药,使得一手的农产品分销公司主动筛查出合格的农产品上市,把不合格的农产品剔除出去,才能真正降低消费者吃到不安全食品的风险。


在农残超标风险把控方面,农民及一手农产品运销公司的立场与监管单位不同。

农民和农产品运销公司希望以“抢鲜价”尽快卖掉香蕉,同时须接受各个监管系统的监督。那怎么办呢?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只卖农残不超标的合格香蕉;二是越快上市,卖价越好,农残筛查的效率要跟上香蕉流入市场的速度我们分享在台湾实践验证过的两个模式如下:

模式一:

农产品运销公司尽快筛查出农残不超标的合格香蕉,筛查一批,上市一批。

凌晨0点开始检测,凌晨4点出检测结果,5点开始拍卖,7点到了水果市场,8点到了消费者家里,早上9点财务上班的时候,公司收到了水果市场的货款。

若筛查出农残可能超标的香蕉,使用标准方法再确证,确实农残不超标立即上市,证实农残超标,退货给农民。这是农产品运销公司的日常。

某天,某水果市场的某批香蕉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打包带走了几个,送到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农科院/海关等类似机构)检测农残是否超标,N天后结果出来,香蕉的农残不超标,万事大吉。

农残超标了?那就溯源,从哪家进的货?香蕉下架、罚款、发通告上新闻,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汇报有了活生生的“监管案例”。这是农产品运销公司与政府监管的互动。

了活生生的“监管案例”。这是农产品运销公司与政府监管的互动。


模式二:

香蕉即将采摘,农民主动送样或者农产品运销公司派人到香蕉树那里随机采样,有的运销公司开着自己的“移动快检车”来“巡检”,使用多农残快筛方法分析,当天出农残是否超标的结果。

若香蕉没有农残超标,1-2天后直接采摘,贴标签,进入农产品运销公司的销售流程。

可能有农残超标?标准方法确证后,真的农残超标了?哪些农残超标了?为什么超标了?怎么改进香蕉的种植?下次不能再超标了,这是香蕉种植户考虑的问题。

这家农户的香蕉可能不合格?他家的香蕉要多抽几个样品做检测,这是农产品运销公司的心理活动。


小结:

农民和农产品运销公司意在销售合格的香蕉,政府监管意在监督惩罚不法商家。在农产品的源头把农残超标的风险降低,不仅让消费者放心吃到安全的香蕉,农户和商家对自己销售的产品也心中有数,政府监管开罚单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如果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的农残超标不合格率逐年降低,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不合格的香蕉了。那说明从源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真正保证食品安全了。

政府监管系统的惩罚是让农户和商家知道“我在盯着你!”,却不能驱除不合格的农产品。要从源头把控农产品的质量,还要依靠农户和一手农产品运销公司。农户和商家卖东西越硬气,消费者吃得越安心。

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农民和农产品运销公司做农产品源头的质量把关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除了规避“被监管部门执法惩罚”的风险,珍惜声誉,还有一个“实在的”好处。

经过检测,确保没有农药残留的合格香蕉,可以与市场上其他的“不明”香蕉区分开,贴上标签,提高售价,“买安心”可以成为商品的附加值。

万一被市场监督管理局通知,某批次香蕉的某农残超标了?不用慌,先检查自己的“香蕉检测记录”,再对此通知提出质疑,避免被误伤。